一、名词解释
- 社会工作实践领域: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所涉及的具体范围或场景,如儿童福利、老年服务、残障康复、社区发展等,涵盖不同群体和社会问题的干预领域。
- 敬业:指社会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投入工作,尊重服务对象需求,恪守伦理规范,追求服务效能。
- 制度性社会福利:通过国家立法或政策建立的长效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公共教育),以普遍性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区别于临时性、选择性的救济。
- 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从经验性活动发展为具备系统理论、伦理准则、专业教育和职业认证的成熟职业的过程。
- 集中式实习:社会工作教育中,学生在固定时间段(如连续数月)全职参与机构实践,区别于分散的间歇性实习,强调沉浸式学习。
- 人口结构:依据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划分的人口组成特征,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如老龄化、性别比)。
-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人的客观实体,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结构,强调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力(如涂尔干的观点)。
- 社会失范:社会规范弱化或冲突导致个体行为失去准则,引发越轨或混乱(涂尔干用以解释自杀等现象)。
二、简答题
- 前专业社会工作的两种表现形式:
- 慈善组织运动:19世纪欧美通过组织化慈善(如伦敦慈善组织会社)科学分配资源,避免重复救济。
- 睦邻运动:社工进驻社区(如汤因比馆)与居民共同生活,强调环境改善与社会改革结合。
- 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矛盾:
- 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伦理原则(如“案主自决”)需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 工作者与案主价值观冲突:如案主的生育选择与工作者宗教信仰的冲突。
- 资源限制:公平分配价值受限于现实资源短缺。
- 邓肯的POET模型:
生态学框架,分析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技术(Technology)四要素互动如何影响社会系统(如城市变迁)。 - 社会的主要特点:
-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
- 具有文化传承与制度结构;
- 成员通过角色分工形成关系网络;
- 具备自我调节与变迁能力。
- 业缘关系的作用:
- 正向:促进职业合作与信息共享(如行业协会);推动专业化分工。
- 负向:可能引发职场竞争或利益集团垄断。
三、论述题
-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理解:
- 辩证关系:助人解决个体困境(如贫困)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秩序稳定(如法律保障)为助人提供制度支持。
- 冲突与平衡:社会控制可能压迫弱势群体(如强制安置),社工需倡导政策改革,在个体赋权与社会正义间寻求平衡。
- 增权理论及实践意义:
- 基本观点:边缘群体无权状态源于结构性压迫,需通过意识觉醒、资源获取和能力建设实现自主。
- 指导意义:
- 干预层面:协助案主识别优势(如社区领袖潜力);
- 政策层面:推动参与式发展(如居民议事会);
- 伦理层面:避免“专家霸权”,尊重案主主体性。
- 第二次分配的作用:
- 主要内容:通过税收(如累进所得税)、社会保障(医保、养老金)、财政转移支付调节初次分配差距。
- 共同富裕功能:
-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如西部开发拨款);
- 保障弱势群体基本需求(低保制度);
- 投资公共品(教育、基建)提升长期公平。
- 局限:需配合第三次分配(慈善)与初次分配改革(如工资协商)。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