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芮奇蒙(Richmond)
    玛丽·芮奇蒙(Mary Richmond)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奠基人之一,1917年出版《社会诊断》标志着个案工作的系统化。她强调科学评估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提出”社会治疗”概念。
  2. 自决
    社会工作中的核心伦理原则,指尊重服务对象自主决策的权利,社工通过赋能帮助其理性选择,但需在无自伤或伤他风险的前提下。
  3. 集中式实习
    社会工作教育中,学生在固定时间段(如连续数月)全职参与机构实践,区别于分散式实习。强调沉浸式学习,整合理论与实务技能。
  4. 消极的社会福利
    以补救性、残补式福利为特征,仅对弱势群体提供最低保障(如济贫法),强调个人责任而非国家义务,与”积极福利”(预防性、普惠性)相对。
  5.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通用实务框架,包括接案-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阶段,强调动态、系统的服务流程,适用于不同服务领域。
  6. 社会风尚
    特定时期社会流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如环保意识、数字化消费),反映文化变迁,可通过媒体或群体互动扩散。
  7. 人口自然构成
    基于生物学特征的人口结构划分,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如老龄化指数、性别比,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
  8. 拟剧论(戈夫曼)
    符号互动论分支,将社会互动比作戏剧表演,个体通过”前台”(刻意展示)与”后台”(真实自我)管理印象,揭示角色扮演的社会建构性。

二、简答题

  1. 社会工作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 化解冲突:通过个案调解、社区协商缓解群体矛盾;
    • 资源分配:链接福利资源减少阶层对立;
    • 规范内化:帮助边缘群体适应社会规则;
    • 风险预防:针对家庭暴力、青少年越轨等早期干预。
  2. 社会工作实践的内涵
    • 价值基础:以正义、尊严为核心伦理;
    • 理论整合: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理论;
    • 方法体系: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大方法;
    • 目标导向: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重改变。
  3.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
    • 子系统匹配: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相互支持(如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
    • 规范一致性:法律与道德互补约束行为;
    • 资源流动均衡:城乡间人力、资本有序分配;
    • 适应与创新:通过改革应对新技术或全球化冲击。
  4. 亚文化的类型
    • 越轨型(如帮派文化);
    • 抵抗型(如朋克运动);
    • 职业型(如程序员极客文化);
    • 娱乐型(如二次元社群);
    • 地域/民族型(如客家文化)。
  5. 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影响
    • 特点:匿名性、超时空性、符号化、信息碎片化;
    • 积极影响:拓展社交圈层、促进知识共享;
    • 消极影响:情感疏离、信息茧房、网络暴力。

三、论述题

  1. 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及未来发展
    • 构建路径
      1. 文化融合:继承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西方人权理念;
      2. 政策嵌入: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强化本土化条款;
      3. 实践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场景的伦理决策模型。
    • 未来发展
      • 加强AI伦理研究(如算法歧视应对);
      • 推动”一带一路”跨国伦理对话。
  2. 女性主义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指导意义
    • 理论要点
      •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强调机会平等);
      • 激进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结构);
      • 交叉性理论(关注种族、阶级等多重压迫)。
    • 实践应用
      • 家庭服务中挑战性别角色定型;
      • 政策倡导中推动育儿假、反家暴立法;
      • 组织层面促进女性社工领导力发展。
  3. 现代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 建设内容
      • 产业振兴(特色农业、电商);
      • 生态治理(垃圾分类、可再生能源);
      • 文化保护(非遗活化);
      • 组织创新(合作社、乡贤参与)。
    • 问题与对策
      问题 解决方法
      人才流失 推行”三支一扶”政策,建立返乡创业基金
      土地闲置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发展规模化经营
      数字鸿沟 建设智慧农业平台,培训数字技能
      公共服务不足 推动医养结合站点,校车覆盖工程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