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接纳
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之一,指工作者以非评判态度理解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尊重其价值观和选择,但不等于认同其行为。 - 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基于信任建立的契约关系,具有目的性、规范性、非互惠性等特点,是服务开展的基础。 - 社会服务
以社会福利为目标,通过专业或非专业手段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旨在满足弱势群体需求。 - 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方式,包括动力、整合、控制、保障等机制,维持社会秩序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假设当前死亡率不变,新生儿预期可存活的平均年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 象征符号
承载特定文化意义的标志(如语言、手势),是社会互动中意义传递的媒介,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 - 社会工作本土化
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相结合,形成适应本土社会需求的专业实践模式。
二、简答题
- 社会角色及其正功能
- 定义:个体在特定社会地位中遵循的行为规范集合。
- 正功能:
- 明确行为预期,减少互动不确定性;
- 促进社会分工协作(如医生-患者角色);
- 维持社会结构稳定(通过角色规范化)。
- 初级群体及其正向功能
- 定义:以情感纽带为基础的小规模群体(如家庭、邻里)。
- 正向功能:
- 提供情感支持与归属感;
- 社会化初级场所(传递基本价值观);
- 非正式社会控制(通过亲密关系约束行为)。
- 人的社会化主要条件
- 生物基础:语言能力、学习潜能等遗传素质;
-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载体;
- 文化传承:符号系统与知识体系的传递;
- 个体实践:能动性与社会互动的结合。
- 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特点
- 权威性:依托政府或组织权力推行;
- 普遍性:面向全体公民而非特定群体;
- 事务性:侧重政策执行而非专业干预;
- 灵活性:常结合本土经验而非理论指导。
三、论述题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中国式现代化
意义:- 经济: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内循环;
- 政治:稳定社会结构,减少两极分化;
- 文化:培育理性公民意识,助力民主进程。
建议: -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占比);
- 加强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
- 完善社会保障(降低民生风险)。
- 理论对社会工作过程的指导意义
- 评估阶段:生态系统理论助识别多维影响因素;
- 计划阶段:优势视角理论引导资源挖掘;
- 介入阶段:认知行为理论提供具体技术框架;
- 评估阶段:实证理论支撑效果测量标准化。
总结:理论使实践从经验性转向科学性。
- 行为主义理论及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基本观点:- 行为由环境刺激与强化结果塑造;
- 关注可观测行为而非内在心理;
- 强调学习机制(经典/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践意义: - 发展行为矫正技术(如代币制);
- 提供短期、目标明确的干预方案;
- 增强服务对象的行为可控感(通过小步骤强化)。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