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 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

答:
(1)需求为本: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方式精准识别社区需求;
(2)资源整合:联动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建立合作网络;
(3)能力建设:开展居民领袖培训,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
(4)文化敏感:尊重社区文化多样性,设计本土化服务方案;
(5)评估反馈:建立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质量监测体系。

2. 社会工作职业化形成的条件

答:
(1)制度保障:国家认证体系(如职业资格制度)和法律法规支持;
(2)专业教育:高校学科建设与继续教育体系完善;
(3)岗位开发: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专职岗位设置;
(4)社会认同: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认可;
(5)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制定伦理守则与执业标准。

3. 我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答:
(1)专业化深化:精细化领域分工(如医务社工、司法社工);
(2)技术融合:大数据、AI技术应用于需求评估与服务递送;
(3)本土化创新:传统文化与西方社工理论结合(如”五社联动”模式);
(4)政策利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基层社工站全覆盖;
(5)国际参与:在”一带一路”中开展跨国社会工作合作。


二、论述题

1. 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关系

答:
二者呈现辩证统一关系:

  • 理论指导实务:如优势视角理论指引服务中挖掘案主潜能,生态系统理论要求多层面介入;
  • 实务检验理论:本土实践可修正西方理论的文化适应性(如家庭观念差异);
  • 协同发展循环:实务经验通过行动研究升华为新理论(如”三社联动”操作化模型)。
    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BT)在青少年抑郁症干预中既应用理论技术,又通过实务反馈优化干预手册。

2. 社会工作者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答:
(1)专业合法性:区别于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如赋权理论);
(2)干预科学性:理论提供评估框架(如生命历程理论分析老年问题);
(3)伦理决策依据:解决价值冲突时援引伦理原则(如保密例外条款);
(4)职业发展需求:高级社工师考试要求理论应用能力;
(5)学科建设:推动本土理论建构(如费孝通差序格局与社会支持网络结合)。

3. 社会工作事务专项研究的重要性

答:
(1)政策层面:为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制定提供证据(如居家养老成本效益研究);
(2)实践层面:验证干预模式有效性(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可持续性研究);
(3)学科层面:填补领域空白(如元宇宙中的虚拟社工服务伦理研究);
(4)社会影响:通过行动研究推动制度变革(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调整)。
案例:深圳社工开展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研究直接促成”社区基金会”政策创新。


三、案例分析题

高校社区老年人社交需求服务方案

1. 需求评估

  • 数据收集:采用ECOHIS量表测量社交孤独感,发现78%独居老人存在中度以上孤独;
  • 资源分析:高校有老年大学、学生志愿者协会等可利用资源。

2. 方案设计

名称:”代际共融·智慧乐龄”社交促进计划
目标

  • 短期:6个月内建立20个互助小组;
  • 长期:形成”高校-社区”可持续支持网络。

具体策略:

模块 内容 理论依据
代际咖啡馆 大学生与老人结对开展主题沙龙 社会交换理论
数字反哺 青年志愿者教授智能手机使用技巧 赋权理论
生命故事集 口述历史项目出版社区刊物 叙事治疗
社区花园 共建园艺空间开展种植疗法活动 环境心理学

3. 实施保障

  • 人力:社工2名+20名核心志愿者(接受老年沟通技巧培训);
  • 经费:申请民政部”乐龄工程”专项资助(预算8万元);
  • 风险管控:为高龄参与者购买意外保险。

4. 评估方法

  • 量化指标:社交频率量表(SFS)前后测对比;
  • 质性评估:通过焦点小组收集”社区归属感”提升案例。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