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本我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满足,不受道德和现实的约束。 - 汉堡制
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强调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类似于汉堡的分层结构。 - 防御机制
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在面临焦虑或冲突时,无意识中采取的心理策略(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 - 社会撤退理论
由卡明和亨利提出,认为老年人逐渐从社会角色中退出是自然且有益的过程,有助于社会和个人适应老龄化。 - 睦邻组织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改革运动,强调通过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公平与福利。 - 同理(同理心)
指个体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是社会工作中重要的沟通技巧,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 - 汤恩比馆
19世纪末英国伦敦的一个社会服务机构,致力于为贫困人群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间接实务
社会工作中不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工作方式,如政策倡导、社区组织、项目管理等,旨在通过系统变革改善社会问题。 - 案主自决
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权,支持其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和决定。 - 文化多样性
指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共存,社会工作者需尊重并理解这种多样性,以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服务。
二、简答题
-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社会环境与个体互动的结果。社会环境(如家庭、社区、文化、经济等)塑造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同时个体也能通过行为改变社会环境。社会工作强调在环境中理解个体行为,并通过改善环境促进个体发展。 - 简述社会福利的特征
- 普遍性: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 公平性:旨在减少社会不平等。
- 多样性: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如经济援助、医疗、教育等)。
- 动态性:随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
- 制度性:通过法律和政策实施。
- 简述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主要内容包括:- 将贫困分为“值得救助”和“不值得救助”两类。
- 设立教区救济制度,由地方政府负责贫困救助。
- 提供工作救济、儿童学徒制和贫困家庭补助。
- 简述判定社会工作的标准
- 专业性: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
- 价值观:尊重案主自决、社会正义等核心价值观。
- 目标导向:旨在改善个人和社会福祉。
- 系统性:通过个案、团体、社区等多层面介入。
- 伦理规范:遵循社会工作伦理准则。
- 简述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式
- 临床模式:关注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通过个案工作提供心理支持。
- 社区模式:通过社区组织和动员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发展。
- 政策模式:通过政策倡导和社会改革推动系统性变革,改善社会福利。
三、论述题
- 试述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和服务中可能遇到的价值冲突和解决办法
价值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如家庭责任与个人自决的冲突。
- 专业伦理与行政压力的冲突:如资源有限下的公平分配问题。
- 本土化与西方理论的冲突: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应性。
解决办法: - 加强本土化研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发展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
- 伦理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决策能力。
- 多方协作: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平衡各方利益。
-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分析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实现策略、实践途径和面临的挑战
实现策略:- 理论本土化: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适合本土的理论框架。
- 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
实践途径: - 社区嵌入:通过社区工作推动居民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 跨领域合作:与教育、医疗、司法等领域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
面临的挑战: - 专业人才不足: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需求不匹配。
- 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和区域间资源差距较大。
- 社会认知度低: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接受度有待提高。
解决方向: -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 推动政策创新:完善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资源配置机制。
- 提高社会认知:通过宣传和示范项目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