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通常是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最早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尤为重要,影响个体的情感、社会性和心理健康。
  2. 囚徒陷阱
    囚徒陷阱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描述了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可能导致集体利益受损的情境。它揭示了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张力,常用于分析社会困境和公共资源管理问题。
  3.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成员根据职业、技能或角色进行的分工合作。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复杂化和专业化。
  4. 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是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包括沟通、决策、角色分配、权力关系等。它影响小组的功能和效率,是社会工作小组工作中的重要概念。
  5.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6.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对其制度体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坚定信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

二、简答题

  1. 简述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主要内容包括:

    • 刺激-反应: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 强化与惩罚: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
    • 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
    • 行为矫正:通过改变环境或强化模式来改变不良行为。
  2. 简述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 综合性:老年社会工作涉及健康、心理、社会支持等多方面需求。
    • 个性化: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服务。
    • 预防性:注重预防老年疾病、孤独和社会隔离等问题。
    • 长期性:老年人的需求通常是长期且持续的,需要持续关注和支持。
    • 跨学科合作:需要与医疗、护理、心理等专业人员合作。
  3. 简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变中责任伦理与信任伦理的两难
    • 责任伦理:强调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基层治理者严格按照规则履行职责,确保公平和效率。
    • 信任伦理:强调基于信任和人际关系的社会治理,注重灵活性和人情味。
    • 两难:在现代化转变中,过度强调责任伦理可能导致治理僵化,忽视人情;而过度依赖信任伦理可能导致规则失效,滋生腐败或不公。
  4. 简述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
    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在服务过程中使用经过科学验证的最佳实践和干预方法。内容包括:

    • 研究证据:基于实证研究选择有效的干预方法。
    • 实践智慧:结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经验和判断。
    • 服务对象偏好: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意愿。
    • 持续评估:通过评估服务效果,不断优化干预策略。
  5. 请简述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内容
    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缺陷。主要内容包括:

    • 赋权: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其能力。
    • 抗逆力:关注个体在逆境中的成长和适应能力。
    • 资源导向:挖掘个体、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促进问题解决。
    • 积极视角: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体和问题,强调希望和可能性。

三、论述题

  1. 试述党的群众社会工作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异同
    相同点

    • 目标一致:两者都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福祉。
    • 服务对象:都以弱势群体和普通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
    • 方法相似:都强调倾听、沟通和参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点

    • 理论基础:党的群众社会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强调群众路线;现代社会工作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强调专业化和科学化。
    • 组织方式:党的群众社会工作依托党组织和行政体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组织性;现代社会工作更多依托专业机构和民间组织,强调独立性和专业性。
    • 服务范围:党的群众社会工作更注重政治动员和社会稳定;现代社会工作更注重个体和家庭的心理社会需求。
  2. 试述社会工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的服务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 教育支持
      1. 课后辅导: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课后学习辅导,弥补教育资源不足。
      2. 教育资源链接: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如奖学金、助学贷款等。
    • 心理支持
      1. 心理咨询: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农民工子女应对身份认同、孤独感等问题。
      2.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 社会融入
      1. 社区活动:组织农民工子女参与社区活动,促进其与本地居民的互动。
      2. 文化适应:帮助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
    • 家庭支持
      1. 家长教育:为农民工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2. 家庭关系调解:帮助解决家庭内部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 权益保护
      1. 法律援助: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2. 政策倡导:推动相关政策改善,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平等权利。

    实施挑战

    • 资源不足,难以覆盖所有有需求的农民工子女。
    • 农民工家庭流动性大,服务难以持续。
    • 社会歧视和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服务效果。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