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理、经济、文化或社会结构等原因,处于不利地位、缺乏资源和支持的群体。常见的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儿童、妇女等。
2.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指个体或群体出于无私的动机,为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行动的行为或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利他主义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公平。
3.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满足成员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各种资源、服务和保障。包括经济援助(如低保)、医疗服务、教育支持、住房保障等。
4.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符号进行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它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包括合作、竞争、冲突等多种形式。
5.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协商、合作和规则制定,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其特点是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二、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化的内容和功能
内容:
- 文化传承:学习社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 角色学习:掌握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行为模式。
- 技能培养:学习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 个性发展:形成自我认同和个性特征。
功能:
- 社会整合:通过社会化,个体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 文化延续:传递社会文化,确保文化的延续性。
- 角色适应: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角色,履行社会责任。
- 个性塑造:促进个体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
2. 简述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
- 资源不足:社会工作面临资金、人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影响服务质量。
- 专业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
- 伦理困境:在实践中常面临保密与信息披露、案主自决与保护责任等伦理冲突。
- 文化差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工需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 政策限制:社会政策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限制了社会工作的效果。
三、论述题
1. 结合具体案例,论述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内外影响力范式
内外影响力范式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发展受内部因素(如心理、生理)和外部因素(如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的共同影响。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案例:
一位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内部因素:
- 心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较差。
- 生理状态:长期压力导致睡眠不足和身体健康问题。
外部因素:
- 家庭环境:父母期望过高,缺乏情感支持。
- 学校环境:学业竞争激烈,缺乏心理辅导资源。
- 社会政策: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足,难以获得及时帮助。
介入策略:
- 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改善情绪管理,增强自信心。
- 家庭干预:与父母沟通,调整教育方式,改善家庭关系。
- 学校支持:与学校合作,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支持。
- 资源链接:帮助青少年获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总结:通过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社工能够制定全面的介入计划,有效解决青少年的问题。
2. 结合具体案例,论述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功能
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功能:
- 指导实践:理论为社工提供分析问题和制定策略的框架。
- 解释现象:理论帮助社工理解案主行为背后的原因。
- 预测结果:理论可以预测干预的可能效果,优化服务计划。
- 评估效果:理论为评估服务效果提供标准和依据。
案例:
一位单亲妈妈因失业和育儿压力大,陷入经济困境和情绪低落。
理论应用:
- 生态系统理论:
- 分析案主的微观系统(家庭)、中观系统(社区)和宏观系统(社会政策)。
- 介入策略:提供经济援助(微观)、链接社区资源(中观)、倡导政策支持(宏观)。
- 增强权能理论:
- 帮助案主发现自身优势和资源,增强自信心。
- 介入策略: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案主的就业能力;通过支持小组,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 认知行为理论:
- 帮助案主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改善情绪状态。
- 介入策略: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案主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总结:通过理论指导,社工能够系统化地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并评估效果,提升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