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为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过程。其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2. 无条件关怀
    无条件关怀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对服务对象表现出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支持,无论其背景、行为或问题如何。这种关怀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3. 动机
    动机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社会工作中,理解服务对象的动机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4. 社会组
    社会组是指由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具有共同目标或需求的群体,通过小组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支持和个人成长。常见类型包括支持小组、教育小组和治疗小组。

二、简答题

  1.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功能
    • 服务提供: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支持、资源链接和问题解决服务。
    • 社区动员: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强社区凝聚力。
    • 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 资源整合: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支持社区发展。
    • 政策倡导:反映社区需求,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进。
  2. 马斯洛的缺失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
    • 缺失性需求:指个体为维持生存和基本生活而产生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时,个体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 成长性需求:指个体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而产生的需求,如自我实现需求。这类需求的满足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 女性社会工作的人际自我理论
    人际自我理论强调女性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同和发展。其核心观点包括:

    • 女性的自我认同往往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建立。
    • 女性更注重情感连接和人际支持。
    • 社会工作者应关注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角色冲突,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4. 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面临的道德冲突,常见类型包括:

    • 保密与披露:如何在保护隐私和防止伤害之间平衡。
    • 自决与干预:如何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同时确保其安全。
    • 资源分配: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平分配服务。
    • 价值观冲突:如何处理与服务对象或机构的价值观差异。

三、论述题

  1. 社会基层治理中社会工作实践推动的途径和特征
    • 途径
      1. 社区参与:通过社区动员和居民参与,增强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2. 资源整合: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支持基层治理。
      3. 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居民和社区组织的能力。
      4. 政策倡导:反映基层需求,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进。
    • 特征
      1. 以人为本:关注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 多元参与: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同合作。
      3. 灵活创新:根据社区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
      4. 可持续性:注重长期效果,推动社区自我发展。
  2. 社工站点制和项目制的异同以及如何发展社会工作
    • 异同
      1. 站点制:以固定地点为基础,提供综合性服务,强调长期性和稳定性。
      2. 项目制:以特定目标为导向,提供专项服务,强调灵活性和针对性。
      3. 相同点:两者都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和资源的整合。
    • 如何发展社会工作
      1. 结合优势:将站点制的稳定性与项目制的灵活性结合,提供多样化服务。
      2. 专业化发展: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和职业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3. 政策支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增加社会工作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 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可,增强社会影响力。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