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通过在社区中对犯罪人进行监督、教育和帮助,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常见的社区矫正形式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等。 - 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活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互动和交流。它是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的小规模群体,如家庭、朋友、邻里等。初级群体对个体的社会化、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 社会越轨
社会越轨是指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或价值观,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越轨行为可以是轻微的(如违反交通规则)或严重的(如犯罪)。 - 公共福利
公共福利是指政府或社会为满足公民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福利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福祉。
二、简答题
-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 尊重当事人:尊重当事人的尊严、价值观和自主权,不歧视或评判。
- 保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未经同意不得泄露其信息。
- 知情同意:在提供服务前,确保当事人了解服务内容、风险和权利。
- 避免利益冲突:确保服务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避免个人利益干扰专业判断。
- 专业能力:提供符合专业标准的服务,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 促进福祉:以当事人的福祉为目标,帮助其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 功能主义下社会分层的作用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的必然现象,具有以下作用:- 激励作用:通过奖励高地位职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和提升技能。
- 角色分配:根据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社会角色,确保社会高效运转。
- 社会稳定:通过明确的社会分层,减少竞争和冲突,维持社会秩序。
- 文化传承:社会分层有助于传递社会价值观和规范,促进文化延续。
-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 以家庭为单位:关注家庭整体功能,而非单个成员的问题。
- 系统性视角: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其对问题的影响。
- 多元化方法: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提供综合服务。
- 预防与干预并重:既解决现有问题,也预防潜在问题。
- 文化敏感性:尊重家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提供个性化服务。
- 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内容
过程:-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童年,主要通过家庭和学校学习基本规范、价值观和技能。
- 次级社会化:发生在成年后,通过工作、社交等学习社会角色和专业技能。
- 再社会化:个体在经历重大生活变化(如移民、职业转换)后,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内容:
- 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 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 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认知。
-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三、论述题
-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以下方面:-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将社会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
- 本土化服务:结合农村文化和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农村特点的服务项目,如留守儿童关爱、老年人健康管理等。
- 人才培养: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同时鼓励本地人参与社会工作。
- 资源整合: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支持网络。
- 社区参与:鼓励村民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 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服务对象数据库和服务管理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 跨部门合作:与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合作,形成服务合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分层加剧: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形成了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
- 职业结构多元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职业(如IT、金融)和传统职业(如农业、制造业)并存,职业分层更加复杂。
- 教育分层明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机会和结果的差异,进一步影响社会地位。
- 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乡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显著。
- 社会流动性增强:改革开放为个人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但阶层固化现象也逐渐显现。
- 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如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阶层,丰富了社会分层结构。
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也带来了社会公平和稳定的挑战。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差距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