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社会资本【解题思路】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

行动研究【解题思路】行动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1946年由勒温正式定名。包括诊断性研究、参与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三种方式。前者侧重于对行动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项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后两者主要是解决问题式的研究工作。[1]行动研究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反思的研究。

权利和责任并重【解题思路】权利与责任一样重要。因为责任和权力是对等相联的,职责即凡是有职的就有责简称职责。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权力,必须有对应的责任。有责任,必须有对应的权力。

过程目标【解题思路】社区工作的过程目标是促进社区人士的一般能力,包括建立社区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发掘及培养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加强对公民事务的了解,以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等。

家庭系统【解题思路】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夫妻、亲子、兄弟姊妹等)组成,每个子系统间既联系又相互制约,使家庭系统有序运转,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涉及如下概念:目标或目的、构成要素、运作的秩序、维持该系统的活力能量及与外界的互动方式等家庭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因其“渗透性”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人:一为可以高度容许信息自由进出的开放系统;二为与外界没有交换关系,不允许信息进出的封闭系统。开放的系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了自己,家庭成员注重学习新的知识,自我价值得到承认。封闭的系统与外界隔绝,家庭运行依赖内部权威(家长),家庭成员没有机会发展个人的能力。

相互契约的技巧【解题思路】指同服务对象订立现实的目标,并有能力清楚说出 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责任的技巧。

  • 简答

社会工作的目标【答题要点】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了、激发潜能;4.促进发展;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和促进能力发展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3.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层面的目标:1.弘扬人道主义;2.促进社会团结;

国际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内容【答题要点】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它们是由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同时又是前两种价值的具体表现。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的伦理法典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1. 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1)适当性。社会工作者应该维持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能力和身份上的高标准。(2)能力和专业发展。社会工作者努力争取和保持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表现中的精通地位。(3)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服务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义务。(4)诚实。社会工作者应该按照专业诚实的最高标准行动。(5)学问和研究。从事学习和研究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由学者质询的惯例来指导。2.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1)服务对象利益的首要性。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责任是对服务对象负责。(2)服务对象的权利和特权。社会工作者应该作出一切努力来最大限度地培育代表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权利。(3)秘密和隐私。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并且要在专业服务过程中保守所获得的一切信息和秘密。(4) 费用。当设定费用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保证其所履行的服务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比较是公平的、合理的、考虑周到的和相称的。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1)尊重、公平和礼貌。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尊重、礼貌、公平和充分信任的方式来对待同事。(2)处理同事的案主。社会工作者有责任用全部的专业知识来处理同事的案主。4.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对雇主和雇用组织所作出的承诺。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伦理责任。(1)维持专业正直。社会工作者应该坚持和推进这个专业的价值、伦理、知识和使命。(2)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这个专业在使一般大众接受社区服务方面更加方便和可行。(3)发展知识。社会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在专业实践中鉴定、发展和完全使用知识的责任。6.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的普遍福利的增长。社会工作作为福利制度的传递体系的体现。【答题要点】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不同层面社会问题、改善人的社会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助人的社会科学和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在特定的伦理和价值观指导下,通过专业化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为社会中有需要的公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确定与甄别社会福利救助和服务对象后,它能对贫困、失业、疾病和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第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第三,社会福利制度要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第四,社会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与资源传输体系,社会工作也需要从变化的环境与需要中不断发展其专业方法与服务模式,在组织与专业介入两个方面改善社会福利服务的水平,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专业化进程)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进步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答题要点】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其中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优势视角原则【答题要点】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是相对于问题视角而言的。问题视角着眼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优势视角则聚焦于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努力探索、发现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与资源,协助他们实现目标。面对服务对象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用优势视角为其服务,要尊重每一个服务对象并相信他们有其人生价值,相信他们具有抗逆力。社会工作者要与他们一道,发现并利用其优势的环境元素、能力与技巧、对困难和苦难的应对与适应能力以及个人素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 论述
  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答题要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社会化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基础。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交往、角色扮演、价值观传递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2.形塑行为: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环境的关爱或冷漠、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生影响。3.行为反馈:人类行为的结果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认可,会对其获得奖赏或惩罚,从而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4. 社会问题和挑战: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新行为需求和适应方式的变化。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2. 某老旧小区老年人较多,空巢、留守老人为主,水管破旧没有维修,某社会工作机构进驻小区,实地调研,问卷走访,开展群众座谈会,制定服务方案,小区提供支持与财力支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解。【答题要点】社会策划模式是依靠专家的意见,通过有关专家的调研、论证、计划,然后落实、推行,去解決社区内的问题。这一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方法。居民在这种模式中的参与比较被动,只限于对计划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社区工作者担当的是组织实施者的角色。对于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模式比较常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