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于是开始了在 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参考答案:A

【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批判 的著作,该著作首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选项辨析】

选项B:《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 著作;选项C:《哲学的贫困》是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著作。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 文本;选项D:《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 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在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C

【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 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己经观念地存在着。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③意识活动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3.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实施健康 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在“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 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 展。这段话表明

A.人类的意识来源于可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只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促进认识的发展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A:错在“可观对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 本的观点。选项B:错在“主观性”,且与题干无关,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 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项D:错在“只有”,正确表述应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

 

4.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多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 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真理是绝对内容和客观形式的统一

B.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消除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

D.价值评价的结果是由主体的认识所决定的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相关内容。题干的意思是,中国科学家的技术突破是很大的,实现了从胚胎分 裂技术到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跃升,但有的人认为这个技术的突破并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显然 ,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A: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选项B:说法错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科学技术再怎么发展,也不能消除这一界限。选项D:说法错误,价值评价的结果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取决于主体的认识。

 

5.1938年11月,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 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 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毛泽东提出该观点的著作是

A.《战争和战略问题》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新民主主义论》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的著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 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 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B: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 线的内容。故不选。选项C: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 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故不选。选项D: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故不选。

 

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带 领党和红军逐步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A.继续发展 B.走向成熟 C.写入党章D.开始形成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 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 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 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辨析】选项A: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 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故不选。选项B: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比 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故不选。选项C: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 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入党章。故不选。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联盟是

A.工人阶级同地主买办阶级的联盟

B.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C.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农 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 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 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A:工人阶级同地主买办阶级的联盟属于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故不选。 选项C:表述错误,混淆了两个联盟的构成。故不选。选项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是第二个联盟,其中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虽 然也很重要,但不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故不选。

 

8.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 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 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这是因为

A.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B.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C.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 级状况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 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 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此,选项 A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B、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因,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 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都不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不 选。选项D: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所以,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 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  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9.在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中,中国虽然曾极度衰败、受尽列强的欺凌蔑视、濒临灭亡,但最终没有沦 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正如一位法国人所说:“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 图谋“不啻梦呓也”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中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D.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参考答案:B

【解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故B项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A: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 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选项C、D:两项均为干扰项,故排除。

 

10.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 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结束。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斗争中均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 B.统治集团昏庸 C.社会制度腐败 D.脱离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C

【解析】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故 C项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A: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 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故不符合题意。选项B:是当时社会制度腐败的具体表现,故排除。选项D:1840年至1919年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

 

1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90年以前他们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 中,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天津机器局

C.湖北枪炮厂

D.金陵机器局

参考答案:A

【解析】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5个,其中,1865年,由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 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故A项正确。

 

12.“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 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的根本原因是

A.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B.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D.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参考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 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故C项正确。

 

13.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而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由此可  见,理想和空想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在近期实现

B.是否具有实践性

C.是否是一种精神现象

D.是否具有超越现实性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想和空想的区别理想之所以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是因为理想源于实践,是在对客观 实际正确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来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去实现。因此,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建立在实践的基 础上,实践性是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前提。因此,B选项正确。

【选项辨析】

选项A:理想既可以在近期实现,也可以在未来实现,而空想是近期和未来都实现不了的。 选项C、D:是理想和空想的共性。

 

14.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步调,我们才能团结一致向前发展。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 段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辨析】选项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选项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选项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5.2022年1月18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重要讲话,增强历史自信,练就斗争本领,坚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

A.民主集中制

B.独立自主

C.勇于自我革命

D.武装斗争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 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的成功秘诀。因此,正确选项是C。

【选项辨析】

选项A:西方社会也有民主集中制,只是在不同形态下的形式有所不同。选项B:属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既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也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原则。 选项D: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16.2022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希腊总统萨克拉罗普卢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

A.35周年

B.40周年

C.45周年

D.50周年

参考答案:D

【解析】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希腊总统萨克拉罗普卢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

 

多项选择题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被称为诸经之首的《易经》中,就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等观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在特定时候可以离开运动谈物质

参考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 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 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 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题干的意思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事情变化了,那也要做出相 应的改变。“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合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意思是: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行 动或者停止都要不失时机。体现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选项辨析】选项D表述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排除。

 

18.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不能凭空想象,随意创造。 下列对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D.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参考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 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 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 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选项辨析】选项C表述错误,实践才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故排除。

 

19.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从环境条件上来说不利于蔬菜的生长。露天条件下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都因为 过于寒冷无法健康生长。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掌握了控制气温调节植物生长的方法。所以,人们在北方  盖起温室,创造局部温暖的环境,最终在高纬度地区实现了蔬菜种植。人们能够盖起温室来种蔬菜说明了

A.认识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规律

B.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创造的

C.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参考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査的知识点是规律以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因此不能被创造和改造,但是人们能够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为自己的目的服 务。盖温室种蔬菜就是利用规律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是ACD。

【选项辨析】选项B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创造。故排除。

 

20.马克思曾这样说:“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这是因为货币的诞生虽然有利于解 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

A.成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B.扩大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C.并未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D.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査货币的本质和作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 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 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 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 深了。因此,正确答案为BC。

【选项辨析】选项A,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此,排除。选项D,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不会消除,故排除。

 

21.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为什么路易 ·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 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阶级分析,堪称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下列对  历史人物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历史人物往往能首先发现或提出新的历史任务

C.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可以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D.历史人物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参考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人物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称  为“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 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历  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  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因此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选项辨析】

选项B:表述错误,不是所有历史人物,而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才能首先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的新的历史任务,故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在任何时候,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故排除。

 

22.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在于

A.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D.都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

参考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 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都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都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选项辨析】选项D: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在中国建设、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故排除。

 

23.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新的解释,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关于“实事求是”理解正确的有

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

D.实事求是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参考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査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党带 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正确答案是BCD。

【选项辨析】选项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时期,而不是七届二 中全会,故排除。

 

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思想包含的内容有

A.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B.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C.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D.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参考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科学 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三是科学技 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选项辨析】选项D: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25.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 国家,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自我批评的作风

C.艰苦奋斗的作风

D.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

参考答案:ABD

【解析】毛泽东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 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正确答案是ABD。

【选项辨析】选项C:艰苦奋斗也是党的重要作风之一,但不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显著的标志。故排除。

 

26.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 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理解正确的是

A.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C.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D.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参考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 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 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 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因此,正确答案是BCD。

【选项辨析】选项A:表述错误,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故排除。

 

27.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等人不仅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主张 ,而且也表达了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的要求。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具有反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的思想

B.都具有在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C.都把救亡图存当成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D.都有在中国推行并实施民主共和的思想

参考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早期的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等人思想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 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因此,本题的 正确选项是AB。

【选项辨析】

选项C:救亡图存作为时代主旋律是从甲午战争战败以后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不属于早期的维新思想,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28.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得中华民族各阶级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 危机感,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以下属于甲午战争爆发后救  亡图存言论的是

A.“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D.“睁眼看世界”

参考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査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是严复在甲午战争后《救亡决论》中提出的。甲午战争的 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就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 后始也”。孙中山也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成立兴中会,提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 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 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

【选项辨析】

选项B: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早于甲午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思想早于甲午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不同的纲领。《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它

A.提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C.体现了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D.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参考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査《资政新篇》的意义。《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 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它使得太平天 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选项辨析】

选项B:维新运动才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故排除。

 

30.“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一位位典型人物,他们都在“尽所能、展所学、救所 治”。他们用自身的义无反顾与敢为人先,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中国人的力量,实现了他们的人生  价值。以下对其人生的社会价值表述正确的是

A.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B.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C.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D.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 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生的 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 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因此正确答案是AC。

【选项辨析】

选项B、D: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 值的前提。选项B、D表述错误,故排除。

 

31.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  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是

A.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C.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和有机统一

D.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参考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 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 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 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选项辨析】选项C:表述错误。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因此,排除C项。

 

32.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香 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  )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A.高度自由开放

B.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

C.改革开放

D.创新合作发展

参考答案:AB

 

33.5月19日晚,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北京主持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王毅说,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 情相互交织,国际形势出现一系列新特点新挑战,我们要认清方向,把握大势,凝聚共识,坚定信心,识变 应变并提出几项要求:(  )。

A.努力寻求普遍安全的公约数 B.努力绘制共同发展的同心圆 C.努力构筑人类健康的防火墙 D.努力凝聚全球治理的正能量

参考答案:ABCD

 

问答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 的血脉和根基,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 人类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必须 清醒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 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 力和后劲。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推动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 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 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习近平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材料2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 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 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  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

(1)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

(2)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参考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 衡。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 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是要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包含着不同的物质现象和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层次和物 质结构、不同的物质过程和物质活动,包含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世界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  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  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  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 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 ,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 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 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 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 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习近平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8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习近平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要遵循市场化 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

(1)为什么“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共同富裕? 参考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1)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三者是梯次推进、循序渐进的。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全面小  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在,我们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第三,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 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第四,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 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必须坚决防止两 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第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 渝的奋斗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2)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 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  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调节既能够分好  蛋糕,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  实迈进。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主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尽管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但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坚定 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形成应对气 候变化新理念,以中国智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 材料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 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习近平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1)应对气候变化“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体现了怎样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2)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给应对包括气候变 化在内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哪些启示?(或: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中国主张是什么?)

参考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1)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类前途命运,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 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尤其是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 标,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岀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展现了中国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 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2)第一,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必须开展全球行 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  当。第二,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多边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  性挑战,多边主义是良方。第三,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  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  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第四,要聚焦务实行动。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应对  气候变化,要加速绿色转型。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