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SET)是一个解释人类在社会交换中行为的理论,它起源于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以下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些核心要点:

  1. 定义: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它解释社会交换和稳定性作为双方之间协商交换的过程。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通过主观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替代方案比较形成的。
  2. 历史:社会交换理论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George C. Homans在1958年提出。他将社会交换定义为至少两个人之间活动、有形或无形、或多或少有奖励或成本的交换。Peter Blau和Richard Emerson继续发展了这一理论。Blau关注经济和功利主义视角,而Emerson关注强化原理,即个体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决定下一次的社会行为。
  3. 理论基础:Homans将社会交换理论总结为三个命题:
    • 成功命题:当一个人因为其行为而获得奖励时,他或她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 刺激命题:如果一个特定的刺激在过去经常导致奖励,那么一个人更有可能对其做出反应。
    • 剥夺命题:一个人最近获得某种奖励的频率越高,该奖励的任何进一步单位的价值就越低。
  4. 关键概念
    • 成本与收益:社会交换理论建议我们从关系中减去成本来确定关系的价值。
    • 人们在关系中寻求利润,并在交换中没有公平或他人以相同成本获得更多奖励时感到不安。
  5. 应用领域:社会交换理论已被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经济学,它解释了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
  6. 理论发展:Thibaut和Kelley在1952年发表了关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第一篇重要出版物《群体的社会心理学》。后来,华盛顿大学的两位社会学家Richard Emerson和Karen Cook在1978年开始并在1980年代继续在实验室中精炼这一理论。
  7. 理论批评:社会交换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个主要障碍是成本和奖励的主观性,这可能在不同人之间、随时间变化或通过与他人或其他奖励的比较而有不同的价值。此外,社会交换模型通常测试交换如何影响关系和性变量,而很少有研究探讨关系质量如何影响交换变量。

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个体如何基于潜在的收益和风险来评估他们的社会关系,并据此决定形成、维持或解散这些关系。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于网络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